麒麟960在深層次上的性能
對于智能手機來說,SoC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而作為國產自研的海思麒麟處理器,一直以來備受關注,發(fā)展至今,逐漸躋身于移動處理器中的領先水平,在麒麟960這款產品上,做到了“留長補短”,被稱作麒麟歷史上具有突破性的產品,在隨后的實際體驗上,搭載麒麟960的產品都有著不錯的表現(xiàn)。因此,而我們今天就來測試一下麒麟960在深層次上的性能。
?
注:ANANDTECH將麒麟960的工藝寫成TSMC 16nm FFC,而實際上麒麟960的工藝為TSMC 16nm FF+。
從麒麟960、麒麟955、麒麟950三款(兩代)產品參數(shù)表來看,相比于上代產品,麒麟960是全球首款采用ARM最新的A73架構的SoC,相比麒麟950,大核主頻由2.3GHz提升至2.36GHz,小核主頻從1.81升至1.84GHz,但略低于麒麟955的2.52GHz??梢钥吹剑梓胩幚砥鲗τ贑PU主頻的還是做了一定的限制、以賦予GPU可以做到更高的性能。
麒麟960采用的A73架構出自于ARM在歐洲的設計團隊,而非設計出A15/A57/A72系列的德克薩斯奧斯丁團隊,因此盡管A72與A73在編號上只差了1個數(shù),但在CPU的性能設計上則截然不同。A57、A72則是偏重高性能,承擔著高端處理器上應付復雜數(shù)據的處理。A73則更加著重于對性能與功耗的平衡。
▲A73采用雙發(fā)射L/S
值得一提的是,A73與A72比較明顯的區(qū)別在于解碼器的寬度,A73采用雙發(fā)射L/S單元,在發(fā)射寬度上小于A72的三發(fā)射。雖然從紙面上有所降低,但根據資料顯示,A73架構的11級核心流水線深度比A72的15級核心流水線深度更精簡,因此發(fā)射寬度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到A73的性能。另外,A73更短的流水線減少了前端延遲,包括1-2個更少的解碼器周期,它可以解碼單個周期中的大多數(shù)指令,以及1個更少的周期用于讀取層面。
電源管理:
這張圖顯示了A73相比于A72,在相同的進程和相同的主頻下,A73能夠比A72減少20-30%的功耗。并且A73號稱目前處理器中面積最小的高端核心,每顆核心的面積在0.65mm,相比于A72上1.15mm的面積整整小了43%。
▲G71架構圖
一直以來,麒麟處理器的GPU性能相比于驍龍被人詬病,因此在麒麟960上,GPU則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性能。在麒麟960上,同樣配備了ARM最新的G71處理器:Mali-G71 MP8,主頻最高為1037MHz。G71采用ARM最新的Bifrost架構。與之前midgrad架構相比,Bifrost最大的創(chuàng)新在于使用指令組著色器(ClausedShader)。在G71上重新設計了執(zhí)行單元,更好的利用著色器核心,增加吞吐量和性能。另外Bifrost架構還采用Quad based vectorizaTIon技術,相比于之前SIMD矢量化技術一次只能執(zhí)行單一線程,Quad矢量化技術最高支持四線程執(zhí)行,共享控制邏輯,使用率接近100%。
通過解讀麒麟960的架構,我們了解了麒麟960的設計思路:注重CPU性能與功耗的平衡,以及GPU的極限性能,整個麒麟960沒有哪部分成為明顯的短板為人詬病。
CPU跑分測試:
▲SPECint2000單項測試